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为严重缺水国家。
“节水优先”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首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创建绿色学校;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
2019年8月,水利部、教育部、国管局联合印发《水利部 教育部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水节约〔2019〕234号),推动开展高校节水和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人员集中,截至2022年5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759所,在校人数达到3900多万人。
高校是人员集聚区、建筑设施集中区,是城市用水大户。
高校更是人才培育的摇篮,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我国许多高校建校历史久远,校园建筑老化、水网管道等供水设施陈旧,存在“跑冒滴漏”严重、用水管理粗放等问题。
2023年3月下旬,新华社记者关于高校用水浪费的报道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丁薛祥副总理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大力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切实解决用水粗放、浪费严重问题。
建设节水型高校,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损失,降低办学成本,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引领带动全社会形成节水的绿色消费方式,营造自觉节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宣传教育效应显著,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定《节水型高校评价导则》国家标准,是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建立健全节水标准体系,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相关工作依据的标准是2019年9月由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联合颁布实施的团体标准《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T/CHES 32-2019 T/JYHQ 0004-2019),但团体标准或水利行业标准都难以充分发挥指导全国的作用,同时现行团体标准存在部分内容与国家有关政策文件要求贴合度不强等问题,为更好地指导全国高校节水工作,急需制定国家标准。